六月新娘
「六月新娘」一詞出自英語June語源Juno,也就是羅馬神話中天帝Jupiter的妻子朱諾(Juno),她代表女性、婚姻和母性,集美貌、溫柔、仁慈、寵愛於一身,所以六月結婚,諸事皆宜。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五月節」,由於初五是午日,因此也稱「午日節」。端午節是傳統三大節日之一,划龍舟、吃粽子和桃子、李子、荔枝是該節最鮮明的意象。扒龍船,便是划龍舟,是傳統節慶中最具競爭性質的活動,也是相當受歡迎的習俗。
在台灣,端午節賽龍舟是大事一件,馬虎不得。從農曆五月初一起,便在道士的引領下燒香點燭,划著龍船、打著龍船鼓,至水邊「請水神」,再決定爐主、頭家,隔日,召開「龍船會」,商討相關事宜。
端午節當天早上,選手們須先祭拜龍船,將香火插在船上,希望能旗開得勝,然後扛起龍船,準備下水競賽,沿途民眾也會燒香禮拜,當對手的龍船來時,我方則敲鑼打鼓,以示歡迎,這便是「接龍船」。
龍船競賽多以無波的河道為主,一次兩艘同場競技,船首為龍頭造型,上面插著名為「龍舌旗」的紅色三角旗,或叫「龍目旗」的長方形紅旗,旗上寫著「風調雨
順」、「國泰民安」、「四時無妄」、「八節有慶」等吉祥字句,船尾也有一枝寫有「水仙尊王」的三角旗。一切就緒後,一場龍爭虎鬥於焉展開,誰先拔起終點的 旗幟誰便是優勝者。農曆五月十日則是「送水神」的日子,然後將龍船修補一番,放回龍船厝,這便是「收龍船」,等待明年端午再戰。
包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應景食品,和愛國詩人屈原有著密切的關連。屈原為國而投江死諫,相傳早期人們怕汨羅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的身軀,於是用竹筒裝米,投入水
中;演變至今,變成以竹葉為材料,包著糯米、蛋黃、豬肉、香菇等食材,包好後用鹹草(粽索)繫住二、三十個粽子,上端則編成交結狀,叫做「粽步」,有拔除 不祥之意。
至於粽子的外觀與內在,各地巧妙不同。在台灣,最常見的是四角錐型,南、北部也因烹調方式而有所差異,北部多用蒸的,南部多用水煮。
插艾草、洗艾草水
端午節當天,傳統上家家戶戶的門外都會插著用紅紙綁住的艾草、榕枝、菖蒲,稱為「榕艾苦草」,希望能百毒不侵。因為菖蒲形似劍,有驅邪之意;「艾」字音通「健」,有身體強壯之意,而且和榕枝一樣,有避邪之意,所以俗話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大人們也會將艾草浸入洗澡水中,用艾草水來擦抹身體,有防毒、健身的功效。
雄黃酒避邪
端午節正值春夏之交,正好是蚊蠅大量出現之際,傳染疾病也因此跟著肆虐,所以古人稱農曆五月為「毒月」,為了防範未然,而發展出許多祛邪避毒的方式,雄黃、香馨便是其中其一。
當天,大人們會飲用雄黃酒,並以毛筆沾雄黃酒,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上「王」字,相傳可以避邪、防止生瘡毒,同時在住所內外灑上雄黃,防止蜈蚣、蜥蜴、毒蛇、蠍子、蟾蜍等「五毒」入侵。不過,雄黃有毒,使用上可別過量。
掛香包
婦女也會縫製「香馨」,也就是香包,以綢布做成各種花鳥魚獸的造型,放入檀香等香料,再用紅線串起,掛在幼童的胸前,為小孩子在端午節時最喜歡的玩意。
有的人家會給小孩子佩帶「長命縷」,在手、腳繫上五色的絲縷,希望孩子延年益壽。
立蛋
端午節中午十二時整,還有許多人會拿著雞蛋,放在平整的地上或桌上,試著要讓手中的蛋立起來,這稱為「立蛋」。由於平時要讓蛋立起來並不容易,據說端午節中午十二時整,就可以輕易將蛋立起,許多大人小孩都會在這時做此嘗試。
午時水
汲取「午時水」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相傳飲用正午時分打上來的井水對身體也很有幫助,所以有俗諺說:「午時洗目睭,明到若烏鶖。」「午時水飲一嘴,較
好補藥吃三年。」全台最著名的汲取地點為台中縣大甲鎮鐵砧山上的劍井。相傳當年鄭成功率軍至此,遍尋水源不著,鄭成功於是拔劍向地一插,井水頓時湧出,每 至端午,便有民眾上山取水,希望能藉此喝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