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年邁雙親、讓子女生活在健康的環境,是張鴻曜叔叔回農的最大動力,「我想讓小朋友生活在自然的環境,又能就近照顧父母,所以便興起了回鄉的念頭」。
對農業一竅不通的鴻曜叔叔,剛開始先跟著大舅子下田種地瓜。當時有機農業還沒萌芽,多數農民發現病蟲害,就開始噴藥,一種藥沒效,就摻了其他農藥一起噴;覺得植株不健康,便灑肥料,長期下來,不僅土壤的肥力降低、植物不健康,病蟲害的問題也更嚴重。
看到這樣的情形,加上和大舅子幾次噴完農藥都感覺身體不舒服,鴻曜叔叔心中起了疑問,「這樣種出來的東西能吃嗎?很多人都擔心農藥殘留的問題,其實農民比消費者接觸到的農藥量更多!當初從農要的是生活品質和健康,錢沒賺到沒關係,命沒了就什麼都玩完了!」當時,有越來越多有機農夫成功的案例,這讓他想回到家鄉埤頭經營有機農場。
正好台糖的土地在招租,鴻曜叔叔一口氣就租了17公頃,並且全都拿來種「益全香米」。但是沒種稻經驗的他,不知道要上哪學種田,別人說什麼他就作什麼,結果稻子得了「稻熱病」,緊接而來的梅雨季,更讓病情一發不可收拾,讓他慘賠了好多錢。
有了這個經驗,鴻曜叔叔痛定思痛,轉向專家求助學習,找到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李健捀博士。李博士是有機稻米領域專家,不但指導鴻曜叔叔如何減輕病害,更和他產官合作,這也使他更加瞭解農業不是「有土地就能有好收成」,每個環節都是深奧的學問。所以,在農閒之餘,鴻曜叔叔四處拜訪改良場、農試所與藥毒所的專家,把平時在田裡遇到的問題直接向專家尋求解決方法與交流分享。而鴻曜叔叔也聽從專家的建議,改採「水旱田輪作」,在水田收穫後改種蔬菜,隔年初再將菜園變成水田,藉由改變農田的自然環境,讓病菌與害蟲數量降低,不用藥物就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
農民深惡痛絕的福壽螺,鴻曜叔叔也學習和牠們和平共存,「田裡的水漫上田埂,雜草沈到水中,吃秧苗的福壽螺也吃起了田邊的雜草,不但解決了雜草問題,福壽螺消化後排泄出來的養分,又讓被雜草吸收的肥料回到田中;隔年再用苦茶粕除螺,循環下來,又變成土壤中的養分。所以對我而言,福壽螺不只是害蟲,也是益蟲」。
尋找一個平衡和諧的農法,同樣也運用在他的農場經營中。在種植前,先找好買家,依契作的數量來耕種,這樣不但不用擔心產品行銷問題,也能根據訂單量來調配工作時間,也能注意到產品的品質,「有機產品成本比慣行農法高,售價也比同樣農產品高,不能讓客戶和消費者覺得花比較多的錢卻買到品質很差的產品,所以品質一定要注意。」正因為堅持品質,鴻曜叔叔贏得了顧客的信任,不必擔心產品銷售問題,願意每年和他契作。
對想要回鄉務農的年輕人,身為過來人的鴻曜叔叔說,別在意外來壓力,將阻力轉為動力,「一定要左耳進右耳出,堅持自己做對的事就可以了!這些負面的聲音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棄,要爭一口氣,只要還有能力,就一定要奮戰到最後一刻。一定要讓大家知道我的堅持是對的」!
(照片由張鴻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