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脆多汁、宛如蘋果般的棗子,人人愛吃,但很少人知道許多育種研究成果來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果樹研究室研究員-邱祝櫻;從高商畢業轉攻農業領域的她,憑藉過人的毅力成為農業博士,打破他人的成見,成功培育棗子新品種,扮演臺灣棗子產業重要推手,寫下自己以及臺灣的農業傳奇。
首倡青芒果去皮機
出身屏東內埔農家的邱祝櫻, 20多年前踏出高職大門後,在職場載浮載沈,當時一位大姐見她年紀輕輕,拿了份屏東農專(現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夜間部報名表鼓勵她繼續進修,喜歡「拈花惹草」的她花了2個月時間準備考試,居然考上了;半工半讀完成農專學業後,又在同事熱心鼓舞下報考基層特考,錄取分發至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改變了她的一生。
但高商、農專的學歷,在同事都是大學高材生的辦公室裡顯得相當「特別」。剛報到幾天,就有長官明白告訴她,這裡不適合她,建議她另覓新單位,初任公務員的她嚐到職場的酸澀滋味,但邱祝櫻纖細的外表下有著堅韌的勇氣,她把挫折化為動力,跟著同事認真學習、到田間觀察,不斷提升自己。
當時她在農機科服務,每天騎著摩托車趴趴走,發現許多家戶以手工削青芒果皮、醃漬製作「情人果」,她靈機一動,提出生平第一個計畫─「青芒果去皮機」。進行審議時,委員提問:「妳覺得這部機器可以賣出幾部?」,緊張發抖的她顫聲回答「可能一萬臺吧!」當場所有委員都笑翻了,原來農機推廣能賣出十幾臺就算不錯了。雖然鬧了個菜鳥笑話,最後計畫仍然過關,這次的震撼教育也讓邱祝櫻察覺自己對農業的敏感度,建立了信心。
燈照調節棗子產期
進入農改場第3年,邱祝櫻接手同事的「棗子燈照試驗」研究計畫,利用夜間照明技術調節棗子產期,展開她與棗子的故事。
「棗子的燈照不只是燈光,還有光的強度、光源、光波、燈照時間、燈照期長短等問題都要考量」,邱祝櫻一邊研究、一邊發覺自己的不足,於是報考高考、國立中興大學植物學研究所碩士班。蠟燭幾頭燒,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就埋首苦讀,成了標準的「宅女」。
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邱祝櫻的「夜間燈照調節印度棗產期之研發推廣」獲得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研究發展三等獎,「夜間燈照對印度棗的開花反應」論文也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連續2年乙種研究獎助。目前國內棗子產區已廣泛運用夜間光照、主幹更新修剪時期、晚熟品種育種的產期調節技術,提早及延長供貨期,關廟、玉井、大社、阿蓮、岡山、田寮等地區採用夜間光照面積每年達500公頃以上,占總栽培面積約1/5,邱祝櫻的研究推廣功不可沒。
研究棗子調節產期後,農改場長官鼓勵邱祝櫻更上層樓,挑戰育種,「指導栽培很快就被人遺忘,惟有育種才能名留青史」,這是長官激勵她的話,邱祝櫻一直記在心裡。起初她是抗拒的,因為早有其他農業試驗場所從事棗子育種,她不願掠人之美,上級也認為計畫重疊性高、補助意願不大,她與長官「爭取」了2、3 年才點頭同意。
由於農改場向以栽培技術改良研究為主,較少跨足育種領域,沒有前例或經驗可供參考。邱祝櫻從頭摸索,投入育種工作,蒐集高屏地區20多種印度棗品源種植試驗,終於在2001年育成第一個品種「高雄2號─春蜜蜜棗」。
育成棗子新品種
當時市場上已有「高朗1號」、「高朗2號」等棗子品種,銷路也不錯,「高雄2號」屬晚熟種,與農民栽培習慣不同、產期也接近市場尾聲。邱祝櫻辦理推廣說明會時,農民反應冷淡,還有人砲轟她「練好臺語再來」。她挽起袖子、再接再厲,陸續推出「高雄3號─黃金蜜棗」、「高雄5號─青蜜蜜棗」,直到此刻,農友才發覺這個小妮子不簡單,接受度愈來愈高,甚至有老農私底下以她的名字暱稱「櫻蜜蜜棗」,算是認可了她的研究功夫。
之後,「高雄6號─甜心蜜棗」、「高雄7號─櫻桃蜜棗」接棒問世,2011年「高雄8號─珍寶蜜棗」更造成轟動,質脆汁多、帶點微酸的口感,在市場上熱賣,引起高屏地區農友搶種,邱祝櫻光是接農會、農友的詢問電話就接到手軟。
值得一提的是「高雄6號─甜心蜜棗」,皮薄、甜脆多汁的特點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2007年甜心授權日本種植生產,首創國內印度棗品種權境外授權的先例。
獲選傑出農業專家
這些年來,邱祝櫻輔導印度棗產銷班108班、1,718農戶,並整合高雄市、屏東縣、臺南市3縣市主要的印度棗產區10個農會籌組臺灣蜜棗聯盟,協助果品盒箱設計及內外銷事宜。2006年外銷量已達42公噸,占全臺蜜棗外銷量近4成,並多次接受臺灣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委託,訓練我國駐邦交國農業技術團團員園藝果樹栽培管理新技術,協助友邦發展果樹產業、改善當地農民生活。2011年獲選為臺灣農業交流協會「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如今有關棗子的疑難雜症,大家第一個就想到她,尤其邱祝櫻在10年間育成6種印度棗新品種,今年又培育出「高雄10號─玉寶蜜棗」,並取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博士,結合學術理論與實務經驗輔導棗子產業發展,有人打趣她是「棗子公主」,她則笑稱自己是「棗子奴婢」,為棗子產業奔波付出,她甘之如飴。
(摘錄自農糧署101年優秀農業人員專輯;照片: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果樹研究室邱祝櫻研究員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