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龍眼好普渡」、「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七揀八揀,揀到一個賣龍眼」…,這些好玩又有趣的臺灣俗諺講的都是同一種夏天的水果-龍眼。龍眼剛開始剝殼時,雙手一捏,很像閉著的眼睛漸漸張開,打開殼後就會看到白白果肉,像眼睛的角膜,吃完果肉後就有黑黑的籽,一整個很像眼球,加上它是自古以來的補品之一,就被稱為「龍眼」。
龍眼屬無患子科,又稱桂圓、福圓、牛眼、圓眼…,有好幾種名稱,由於生長繁茂,既能耐風、耐旱,又耐修剪,所以它不僅是果樹,也是很好的庭園樹、公路行道樹,在臺灣中南部的住家前後很容易見到它。雖然龍眼樹可以長到10公尺高,但結的果實不一定高高在上,有時大人可以一伸手就摘得到,夏日午後想吃個甜的,隨手一抓就是一大串呢!而又因為它在盛夏生產,所以在臺灣還有個民間傳說:「龍眼結的果多,颱風就多。」小朋友不妨觀察看看,是不是真的龍眼盛產、颱風就多?
其實龍眼果樹的用途非常廣,它的木材材質堅韌、紋理美觀,可以做傢俱及雕刻製品;果實除了可以直接生吃,還可以在盛產時拿來烘焙做成龍眼乾,再做成各式甜點或是當補品都很受歡迎。不只果實可以食用,龍眼的花更受蜜蜂軍團喜愛,採製做成高級的龍眼蜜,任誰都愛嚐一口。正因為龍眼好種、用途多,全臺灣1年至少可以生產10萬公噸以上的龍眼喔!產地主要分布在臺南、高雄、臺中、南投、嘉義,栽培品種以「粉殼」為主,其他還有紅殼、青殼、大粉殼等,可以一路採收到10月初。新鮮的龍眼肉加進冰品裡,可以做夏日消暑甜點;但最多運用的還是烘乾過後的龍眼乾(桂圓),它可以加紅棗、糯米煮成桂圓粥,也可以加入枸杞泡桂圓茶,或者用龍眼乾肉煎蛋,是古早味的補品喔!又甜又好吃,小朋友有機會一定要嚐一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