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隻黑藍白流線型的身軀劃破水面,展翅在海面上翱翔,在波光及陽光輝映之下,構成一幅極具旺盛生命力的美麗畫面。每年的 2 ~7 月,在南臺灣的屏東恆春、滿州、蘭嶼等附近海域上,都有機會撞見這樣的壯景,這些飛越翱翔海面的主角,就是隨著黑潮來到蘭嶼附近的——飛魚。
▲ 飛魚有像鳥一般的翅膀。(photo / 林務局)
飛魚真的會飛嗎?牠怎麼在海上飛?
飛魚像鳥一般的翅膀,其實是胸鰭的延長,其胸鰭開展的長度可以超過魚身的一半,甚至更長。飛魚還有特殊的尾鰭構造,深叉、下葉較長,運用強勁的尾鰭擺動,加上胸鰭開展的滑翔姿態,可以讓飛魚躍出水面滑行超過100公尺,躲避鬼頭刀、旗魚等獵食者的追捕。
由於飛魚外型很像烏魚,因此先民又將飛魚稱作「飛烏 (pue-oo)」,而在飛魚後面追捕的鬼頭刀,在臺語裡又稱作「飛烏虎 (pue-oo-hóo)」,從語言就能知道獵物和獵食者的關係,是不是很有趣呢?
依飛魚而生的民族 達悟族
除了會滑翔以外,在臺灣幾乎沒有其他海洋魚種能像飛魚一樣,被作為食物食用,又被賦予特殊的神聖地位。尤其對於生活在蘭嶼的達悟族來說,舉凡捕撈飛魚的季節、禁忌、捕捉儀式,以及捕捉、食用方法等都有詳盡的規定,可以說整個達悟族的曆法是圍繞著飛魚來制定。
▲ 黑鰭飛魚,是傳說中的魚神,數量少也最有聲望。
(photo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白鰭飛魚,最早抵達蘭嶼的飛魚,數量少。
(photo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紫斑鰭飛魚,是常見的飛魚種,所有人都可以食用
(photo / 臺灣魚類資料庫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拍攝)
飛魚作為洄游魚類,每年農曆1月,都會順著黑潮暖流往北產卵,其中必定會經過被黑潮包圍的蘭嶼。這群依生物本能、順流北上的飛魚,被達悟族人視為上天賜下的厚禮,發展出獨一無二的飛魚文化與歲時慶典。每年3月開始的「招魚祭」一直到 10月的「終食祭」,期間大大小小的飛魚祭典儀式,都伴隨著達悟族人的生活。
對於達悟族人來說,飛魚可是十分神聖的,因此,若想在飛魚季期間前往蘭嶼旅遊,可要格外留心當地的民俗,避免誤犯禁忌。例如不可在海邊游泳、釣魚、不可對著海中丟石子等等,都是對海洋大不敬的行為喔!
飛魚營養與料理
飛魚低脂又鮮香,每100公克只有94大卡,含有鉀、磷、納、鎂等礦物質以及豐富的胺基酸,有助於身體調節和蛋白質合成等。不過因為飛魚是高鉀食物,腎臟不好的人要節制食用。
▲ 把飛魚掛起來製作飛魚乾
在都市裡,常見的飛魚多半是已經過海風吹拂,煙燻、風乾成的飛魚乾。料理時,可以將飛魚乾烤或油煎後,再擠上一點檸檬汁,搭配黑胡椒,就是一道鹹香可口的下酒菜。酥炸飛魚也是一道廣受大家喜愛的料理,先將飛魚薄薄地裹上一層地瓜粉,再放入油鍋裡炸得喀滋酥脆,細緻清甜的魚肉香在口裡脆裂,越嚼越香,越吃越下飯。
此外,飛魚乾也很適合用來熬成湯底。先將飛魚乾用熱水汆燙過,去除一些鹹味,再與昆布、味增一起煮成充滿鱻味與甘味的高湯。熱騰騰的湯頭無論是搭配豆腐、拉麵,或是加入地瓜葉、煮成苦瓜湯等都很適合,一點都不輸丁香小魚乾!下次買到飛魚乾時,不妨來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