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肉質細緻,沒有腥味與土味,在全球各地都很受歡迎,也是臺灣喜慶宴會中不可缺少的海鮮主角。但也因為牠的美味,造成過度濫捕又欠缺保育,讓石斑在尚未成熟繁殖,體型很小時就被吃掉了。由於屬於高經濟價值的魚種,目前將近70% 來自人工養殖,而石斑主要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域,臺灣因為環境與條件十分適合,人工養殖已超過30年,目前以青斑(點帶石斑)與龍膽石斑(鞍帶石斑)兩種為主,一年四季都能量產。更在1995年由水試所臺東分所與屏東縣枋寮鄉龍佃養殖場,成功合作開發出體型最大有斑王之稱的龍膽石斑魚苗技術,讓臺灣享有「石斑魚王國」的美譽。
根據調查,全世界有159種左右的石斑魚,它們體形特徵大同小異,通常都呈褐色或紅色,身上有明顯的條紋和斑點而得名,喜歡棲息在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層。因為體型很大,無法迅速游泳,所以習慣等待魚、章魚、螃蟹、龍蝦等獵物靠近,再一口吞下。石斑是先雌後雄的雌雄同體,成年後才有一定程度會轉成雄魚,因此公魚極少,而公魚為了保護母魚,體型也會長得特別大。如果在小魚時就被捕撈,那繁殖就會更為困難。
石斑魚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魚類,所以被稱為「海雞肉」,還含有鐵、鈣、磷、鎂、硒、鉀、膠質、OMEGA-3脂肪酸等營養素,OMEGA-3脂肪酸,其中EPA與DHA,可阻止血液凝結、減少血管收縮及降低三酸甘油酯等,EPA對血管壁的壁內層細胞有調節作用,是抗血管硬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而DHA則是大腦皮質中細胞膜的成份,負責傳遞訊息的重要物質。養殖愈久、魚皮愈厚,所含膠質也愈多,而肉質細嫩少刺,也非常適合老人與小孩食用。
目前臺灣的養殖業,為了方便消費者料理食用,就將石斑魚做成冷凍產品,包括魚片、輪切塊、魚下巴等,省去要自己處理鱗片、內臟的麻煩。若是購買新鮮魚隻,不會有魚腥臭味,若聞起來有股氨水味,代表魚已腐壞;魚眼炯炯有神,不能混濁或呈灰白色;魚鰓明亮且帶點透明感的紅色,魚身摸起來有彈性。處理後,可用保鮮膜包起,埋入冰塊中,保存時間可延長,但海鮮產品還是要儘快食用,鮮度風味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