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裡,坐在瓜棚下,和家人一起乘涼閒聊,好像連天氣都沒那麼熱了。絲瓜在以前的農村中,是一種攀藤遮陰的作物,所以這樣的場景在鄉下很常見,都市的小朋友可能就少有這樣的經驗了。其實,絲瓜是一種很好種的蔬菜,最適合播種的季節是 3 到 5 月,需要的是空間和攀爬的棚架。絲瓜是用種子繁殖的,等瓜苗長高後就要開始引導它攀爬上架,大約只要 50 天,就能有鮮採的絲瓜可以吃了。
據說在兩千多年前,絲瓜就已經傳入中國大陸的南方,臺灣在三百多年前就有人栽培,所以它已經成為臺灣夏季常見的食物了,目前種植最普遍的是臺南、高雄、屏東和澎湖。
臺灣比較常見的絲瓜種類有 3 種,米管種絲瓜、長筒種絲瓜,另一種則是外形細長有稜角的竹竿種的稜角絲瓜。米管種絲瓜又稱為糯瓜,是夏季的菜市場最常見的,它的特徵就是果實呈圓筒狀,果肉柔軟,適合食用;長筒種絲瓜的果肉比較粗,不適合食用,不過它卻是做成菜瓜布的最好的原料;稜角絲瓜又叫做十角絲瓜,雖然果實表面有 10 條稜角,但果肉纖維細密,肉質細脆密緻,這種品種在澎湖最盛產,所以又叫做澎湖絲瓜。
和許多瓜類植物一樣,絲瓜也有很特別的捲莖,捲莖會盤繞在棚架或物體上,讓瓜藤更穩固。它最特別的地方是,雄蕊通常比雌蕊先開花,而雄蕊在每一處葉腋可以開數朵至十數朵花,但雌蕊一般只開一朵,而且花瓣下方會有小果實,很容易分辨;花謝後十天就要採收,這時的絲瓜最為新鮮好吃。選購時,最好買果實上下均勻呈圓筒形,果皮表面顏色要翠綠新鮮沒有裂口,如果顏色暗沉,就表示已經採收多時了。
絲瓜熱量極低,每 100 公克的熱量只有 17 卡,是非常健康的蔬菜,像絲瓜炒蝦米、絲瓜米粉或是絲瓜蛤蠣,不必加太多調味,就是一道道清甜又營養的菜餚。而且絲瓜的雄蕊也可以入菜喔!一早採下,裹麵粉蛋糊油炸,十分可口。
老乾的絲瓜,剝開外皮,裡面是軟硬適度的纖維組織,這也是絲瓜名稱的由來。敲出種子,剩下的就是真正的菜瓜布,是農村婦女最好的清潔工具。如果是老化的主莖,把基部切斷可以收集絲瓜露,還是天然的美容保養聖品,這些可都是老祖宗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