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直到2012年,學校附近社區被大規模徵收,社區重劃,東光國小的師生看著農夫鄰居一個一個離開,農地、果園一片一片消失。雖然農地消失了,但是東光國小並沒有停止食農課程,反而堅持讓蔬果、花草和大樹從校園深入到孩子們的家庭裡,重新活出光彩。 開啟另一片夢幻菜園
學校把頂樓空地改造成菜園,有正方形木框整齊劃一排列,又有計畫補助的屋頂木框,學生管理照顧方便,當季作物播種後,能夠得到充足的日照,放眼望去生氣蓬勃,無限生機。 為了讓學生學習正確的飲食觀念和培養動手做技能,食農教育依學年進行規劃「食農和食育課程」,除了種植當季食材,讓學生了解作物成長歷程,並結合環境教育教導學生不施農藥和化肥的栽種法。在食育教室裡學烹飪上餐桌,並以營養均衡為食育教育的主軸,烹飪實作學習合作能力,如此美好的食農教育持續至今! 米食危機中尋求轉機
三年級結合「自然課程」依植物部位和栽種方式選種當季作物,在葉菜收成(莧菜、小白菜和空心菜)時教導孩子認識雜糧根莖(樹薯、地瓜和白米)加工的粉態食材,並調製粉漿製作臺灣傳統小吃「蔬菜煎」。 四年級結合「語文課程」和「自然課程」種植「桶稻」瞭解稻米從播種、分孼、孕穗、收割脫穀到碾製成白米的過程,並結合食育課程烹飪製作米食點心—米漢堡和蘿蔔糕。
食育課程讓學生吃到自己種植的美味外,也培養其他能力,課程裡安排了解說和體驗,讓學生發現問題、找出答案、想出辦法。在三年級的「蔬菜pizza飯餃」中,學生們分組分工合作,把蔬菜截切、剪段、烹煮和燴醬,判斷滾燙沸騰的時間,學習蔬菜烹煮的先後順序,並利用新鮮番茄燴煮醬汁。
「做中學」的過程中,學生體認餐食製作並非容易,發現了原本認識的食物有更多變美味的可能,也看到主動分工、齊心合作完成的能量,這是在食農融入生活中的成長與改變。 在2018 - 2019年度執行成果,在教育局和農糧署的評選上獲得全市和全國特色績優。東光國小未來將持續推動,期望能繼續延伸,結合多元、多面向融入課程,讓孩子做中學,實踐RICE精神,並擁有創客精神與健康快樂人生!邀大家一起感受東光國小在食米、食農和食育教育活動裡的美好。
FB粉絲頁:東光「稻」現∞「米」好食光 圖文來源:臺中市北屯區東光國小 營養師 洪菱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