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越來越講求健康飲食的現代人,這幾年一定會注意到,有種本土的作物忽然成為養生的搶手食材,它就是原住民已經種植逾百年的傳統作物──紅藜,也被正式命名為臺灣藜,它的花穗豔麗又討喜,而且營養十分全面,有著「穀類紅寶石」的美名。 用百年孤寂來形容紅藜,真是再恰當不過。在阿美、排灣及魯凱族,大都將紅藜當作種植小米的重要配角,藉其鮮紅的花穗,作為天然的驅鳥作物。它是釀製小米酒的酒麴原料,美麗的花穗更被用來當作花環、頭飾與裝飾,雖然常與其他食材混煮,但在19世紀初,臺灣面臨嚴重旱災欠收時,紅藜就曾經成為重要的救命糧食。 紅藜的主要種植區集中在屏東、臺東、花蓮,四季都能種植,播種後大約四個月就能採收,不過紅藜怕雨也怕高溫,採收後又必須利用好天氣晒乾,一旦遇雨,紅藜就會變黑,賣相不佳,因此栽植季節以 10 月上旬至 3 月上旬最適宜。 紅藜含有許多重要的營養素,除了50%的澱粉,更含有大約14%優質蛋白質,以及多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與鈣、磷、鐵、鈉、鋅、鎂及鉀等礦物元素,都比其他常見的穀類含量高。它具有三種特性:全穀、無麩質、鹼性,可以避免過敏,又能平衡食肉的酸性體質,很適合老人孕婦小孩及素食者食用,但因為鉀含量極高,腎臟功能不佳的人要少吃。 沒有脫殼的紅藜含有皂素,吃起來有苦味,因此原住民通常將它清洗脫殼再和米一起烹煮,它的顆粒比芝麻細小,可以用細篩網清洗,吃起來口感軟嫩、有淡淡的玉米鬚香。如果想吃到完整的營養素,最適合將它磨成粉加入食品中,製成飯糰、餅乾、麻糬、鬆餅及米香等,世界麵包大師吳寶春更將它加入麵包材料,讓更多人品嘗它的美味;甚至還有人開發製作保健食品與保養品,讓紅藜不但紅得搶手,更是紅得發紫呢!
原住民族部落的活力食物
大家有聽過樹豆、黃藤心、木虌果、臺灣藜等這些作物的名字嗎?其實這些都是臺灣原住民族的民俗植物。這篇文章將簡單的帶大家認識這些作物和他們的營養成分,也會和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