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摘要: 101 年 4 月 3 日,北市指南國小舉辦「麥田見學」成果發表會,由學生分享種植小麥、參觀麵粉廠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重要。翻開學生種植小麥期間記錄的「童言麥語」,稚嫩的文字寫下許多讓成人自嘆不如的糧食安全觀點,他們甚至回家提醒爸媽,臺灣人多吃臺灣的食物才是最好的。
為了喚起國人對糧食自给率的重視,喜願小麥契作農友施明煌去年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合作,邀集全臺四十所學校種小麥, 4 月 3 日 在北市指南國小舉辦「麥田見學」成果發表會,由學生分享種植小麥、參觀麵粉廠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重要。 指南國小的麥田由二年級學生栽種,從當小麥的「媒人婆」協助授粉開始,學生拿著乾淨的水彩筆幫小麥異花授粉,開始育苗後,他們除了要搬小麥上頂樓曬太陽、抓蟲放生,也要幫小麥做健康檢查、量身高體重。遇到下雨天,學生就穿上雨衣為小麥拉起遮雨棚擋雨。 但這一切都比不上與「雞屎肥」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學生葉杰森說:「灑肥料的那天,老師拿出『雞屎肥』,本來大家很擔心會不會得禽流感,還好老師幫我們準備了手套,雞屎肥因為加了稻榖,摸起來脆脆軟軟的,一點都不像大便,味道也不臭,只要灑在小麥上,就可以讓小麥趕快長大。」 翻開學生種植小麥期間記錄的「童言麥語」,稚嫩的文字寫下許多讓成人自嘆不如的糧食安全觀點。學生李熹寫道:「種小麥後,我知道從國外進口的食物,運送時會產生很多廢氣讓地球生病,而且如果有一天國外不賣我們,臺灣的農夫也不種田,我們就會餓死,所以我都會提醒媽媽要多買臺灣的食物,臺灣人多吃臺灣的食物才是最好的。」 學生張臺瓘則以這堂友善環境的農業課自豪,他說:「我們種的小麥很友善,不補鳥、不毒鳥、不灑農藥、也不用化學肥料,所以我發現了好多昆蟲,有蜻蜓、大蜘蛛、蛾的幼蟲和螞蟻,牠們證明我們的小麥很健康,希望以後農夫都可以友善耕種,讓我們有更多小昆蟲觀察。」 指南國小低年級的「小農夫課程」推動已邁入第九年,四個學期的課程中,一上因為時間短、學生經驗不足,先種油菜、青江菜等葉菜;下學期改種玉米,期末時全班燙青菜、蒸玉米,享受現摘的美味。 由於所有的栽種都從種子開始,黃淑婷和學生不斷得到新的驚喜。例如因為蟲害嚴重而放棄採收的青江菜,過了一個寒假後,青江菜竟然開花、又結出了豆莢,學生開心的從豆莢中剝取種子,開心的說:「這和我們種下去的種子長得一模一樣呢!」 種植玉米時,必須「間苗」,學生必須在同盆發芽的幼株中,選出最強壯的幼株定植在田地,黃淑婷笑說:「要犧牲哪一株,都讓孩子難過的唉唉叫,但還是要讓他們理解,適度的取捨,才能讓玉米好好長大,不必互相搶養分。」由於玉米長得比葉菜高許多,才一個半月就勝過了學生的身高,大家起初拿著橡皮擦來量,記錄玉米有「幾個橡皮擦高」,不久改用「手扠」(大拇指打開到食指的長度)量,最後拿出三十公分的長尺才有辦法。 二上種植根莖類的白蘿蔔,採收工作對師生來說都是大驚喜,有人種的白蘿蔔葉子又大又漂亮,拉出來後,蘿蔔卻只有一個拳頭大,也有人的白蘿蔔葉子看起來稀稀落落,但蘿蔔卻是兩倍大呢! 這段時間也結合了飼養菜蟲的課程,學生小心翼翼的將紋白蝶或臺灣紋白蝶的幼蟲帶回教室養,並摘蘿蔔葉子餵食,等幼蟲結蛹羽化後就放飛,黃淑婷說:「這就是最好的自然課程,我們不需要飼養蠶寶寶,學生在飼養昆蟲過程中,懂得尊重生命,也會主動制止其他學生踩昆蟲。」 過去二下種植爬籐類的小黃瓜,今年改成參與喜願小麥的活動,由於學校種植規模不大,僅在一個小小的填土噴水池,黃淑婷為了讓學生看看真正的廣大麥田,和班親會溝通後,在 2 月 18 日 那天,她帶著全班學生、家長、其他觀摩教師,一行四十九人浩浩蕩蕩來到苗栗苑裡的「好麥共享音樂會」。 看到學生在黃澄澄的麥田裡開心奔跑,蹲在地上撿拾小麥穗剝種子,黃淑婷感動的說:「小時候,我也常在爸媽的小菜圃裡玩,對我來說,那是很重要又珍貴的童年記憶,所以現在透過農事課程,我也希望讓學生有機會關愛環境,尊重生命,了解米食、麵食、種麥歷史和糧食問題。 」 黃淑婷在喜願小麥的網站上,讀到「如果我能為農業做一件事」這句話,並大受感動,她也帶著學生,一起討論「自己」可以為農業做些什麼,逐一列出後,全班寫出了一首送給臺灣農業的小小詩作,他們也想問問大家:「如果你能為農業做一件事,那會是什麼?」
如果你們能為農業做一件事,你們會怎麼做呢? (文/Clitier Chen ;轉載自上下游網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