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搓湯圓(10.01~12.31) 鮮豔的天人菊耐風也耐旱 新年好(10.01~12.31) 鴨稻(全年) 文旦(秋天) 焢窯(10.01~12.31) 曬秋柿(10.01~12.31) 金黃色、雪白色的杭菊佈滿整地 賞鳥(秋天) 藍染(全年) 洋桔梗(秋天) 芒花隨風擺盪就好像是波浪一般 溫室(全年) 賞煙火(10.01~12.31) 管芒花(10.01~12.31)
 
 
  頂呱呱的產銷班 瓜瓜園讓傳統多了新鮮味
  活力東勢靠團隊合作打造外銷王國
  雲林縣西螺鎮其他農作產銷班第1班種本土黑豆,創造產業蓬勃生機
  團結經營力量大,讓自願結合之小農「們」變大農

團結力量大 集體打天下

雲林縣西螺鎮其他農作產銷班第1班種本土黑豆,創造產業蓬勃生機

西螺在地生產的黑豆  說到醬油,就想到西螺。以前西螺地區醬油廠用來釀造醬油的黑豆多來自國外,現在有一群當地農民開始種本土黑豆,希望讓西螺成為名符其實的臺灣黑豆醬油原鄉。

  推動黑豆種植的「雲林縣西螺鎮其他農作產銷班第1班」王德寬班長,會開始種黑豆,其實也是無心插柳。王班長說,一開始是發現稻作肥料越用越多,但產量卻沒增加,就向臺南農改場詢問解決方法,專家建議可以種豆科植物,一來豆科作物的根部會和「根瘤菌」共生,提高土壤肥力;二來透過「水旱田輪作」,則可以減少病蟲害發生;再加上西螺地區雖然盛產古法釀造的黑豆醬油,卻少有農友種植黑豆,所以在專家建議下,王班長便開始把第二期稻作改種黑豆。

  結果發現,稻田不需大量施肥就結實纍纍,病蟲害也減少了。於是,王班長號召西螺農友,把二期稻作改種黑豆,成立雲林縣西螺鎮其他農作物產銷班第1班,讓黑豆產業開始根留西螺。

  剛入門黑豆產業的王班長與班員們,為了提升專業技術,不但請西螺鎮農會從旁輔導,更和臺南農改場合作,透過專家指導、辦理技術研習活動等,提升生產技術。

班員齊心協力,一起為黑豆產業打拼(照片由上下游記者汪文豪提供)  另外,還採取合理化施肥與共同用藥,增進產品安全。於黑豆剛播種期間,噴灑抑制雜草生長的安全農藥;在生長與採收階段,則用性費洛蒙防治病蟲害,完全不用除草劑與落葉劑,讓豆莢在田間自然乾燥後再採收。施用農藥時,更採「共同施藥」方式,控管農藥使用的時機,王班長說:「班員發現田間黑豆出現問題時,得向產銷班報告,確定需要施用藥物,再根據農委會規範的合法用藥,依合適比例由產銷班共同施藥」,透過集中管理使用,不但能防止不當使用農藥,更可以記錄使用藥物的時間,等農藥安全期過後才採收。每次採收後,產銷班也會把產品送檢,確定安全無虞,才會交給醬油工廠釀製。

  除了建立與提升班員的技術和信心,穩定的通路才是奮鬥的關鍵。所以在每年種植黑豆前,王班長都會先找好契作的醬油廠,確定銷路沒問題,才會分配班員種植的面積與數量。

  選用成本較高的本土黑豆,一開始對醬油廠是大挑戰,但經過粹釀後,使用西螺在地生產的黑豆釀造出的醬油,品質讓醬油廠大為讚賞。王班長說:「進口黑豆採收後進入倉庫,再透過船運輸到臺灣,不知經過多少天,為了確保不會變質,通常需要加入藥劑保鮮。而我們生產的黑豆都是『在欉黃』才採收,乾燥後直接送入工廠,新鮮度與品質都比進口黑豆好,而且釀出的醬油量比進口豆子多,雖然成本比較高,但對醬油廠來說,選用西螺在地生產的黑豆還是好處多多。」現在除了既有的大同醬油繼續和產銷班契作,其他醬油廠也開始向王班長接洽。

  創造西螺黑豆產業不只是夢想,有了農民、廠商的參與及農政單位輔導,就形成了一群人的共同事業;而消費者願意支持並選用以在地農產製成的優質產品,不僅讓本土的優質農產有了良好銷路,也讓臺灣農業持續蓬勃發展。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冬季植栽
市集走一回
探訪農村
我的學習單
農業生活館
春季植栽
Mita好朋友
自然科學館
農場趴趴走
田園傳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