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看著種子一點一點的長大,自己是不是也跟著大豆一起成長了呢?」這是新北市柑園國中七年級學生彭筵融,參加學校農園課程後的心得。
包括柑園國中在內,全臺灣有將近五十所的國中小學校參加了「咱糧學堂」的計畫,這個由喜願麵包坊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合作的計畫,鼓勵學校在校內開闢農園,讓學生在學校自己種小麥、大豆、芝麻、蕎麥等各種雜糧,親自下田體驗當農人的感覺。
在中小學的校園內,不少教師有心想推廣食農教育,但卻常常因為對農業知識、技術不熟悉而放棄,因此,有其他外面的資源協助便成了食農教育能不能順利上路的關鍵。
大明國小鳳明分班是在屏東的一所小學,學校附近都是農田、果樹,也因此成為推廣食農教育的良好條件之一。在該校教書的朱玉璽老師觀察到這點,努力促成屏東環境保護聯盟、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生態中心與學校附近的農場,一起推動該校的食農教育。
朱玉璽認為,食農教育不能只靠學校的力量,還要聯合農友、民間團體才有足夠的力量。因此,教導孩子們農事的農友們,多半也是學校學生的家長,例如學習插秧的地點就是在學校附近的鳳明農場,農場負責人王家財的三個小孩都讀大明國小。王家財嘗試想發展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與大明國小想推廣食農教育的理念十分相近,雙方一拍即合,展開一系列的合作。

不一定非得要實際下田才能推廣食農教育,有時候,紙上談兵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結合了公部門、社區和學校的資源,推出食農社區大遊歷和食安大王跳棋這兩款桌上遊戲,遊戲的元素都來自在地社區的特色與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識,讓孩子們可以邊玩遊戲,邊認識食物、農業與農村的價值。
推廣食農教育的方法有百百種,許多學校也都是在嘗試中探索出新的作法。例如臺中市南屯區的黎明國小,在與主婦聯盟臺中分會合作後也從系列課程發展成小農夫社團,讓學生自己種菜、自己學習、自己下廚,端上桌,打算長期深耕食農教育。
而長期推動食農教育的國小校長吳柚,在新竹縣湖口鄉和興國小任內推動校園營養午餐改革,和附近的三所國小結盟,一起吃有機午餐。後來調到新竹縣新豐相的埔和國小,依然持續推動食農教育,還以紅豆餅為媒介,讓同學們上了一堂邊吃邊學的小型食農課。
為什麼要推廣食農教育?「為了實踐環保、支持有機小農、善待土地和孩子們的健康與未來,也為了回報大地之母過往的福蔭之恩。」或許吳柚校長的回答,就是很多投入食農教育者的心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