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東山的孩子愛吃米飯
提到臺南北境的東山,大家通常會聯想到咖啡與龍眼,或是近幾年闖出名號的火龍果。得利於多樣的地形,東山區的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生產的農產種類涵蓋全臺85﹪,然而栽種面積最大的不是咖啡、龍眼或是火龍果,而是沒沒無聞的水稻。
自洪雅哆囉嘓社(東山的舊名)時期開始,稻米即是東山的「起家產業」,四百年來,稻米產業不但造就了東山平原的富庶與繁華,更形塑東山的米鄉文化。東山水稻栽培面積超過1000公頃,而東山國小就位於稻作區,學生幾乎家家有田。然而東山的孩子對農務、稻田的體驗與記憶趨近於零,也不愛吃米飯,連最營養的糙米攝食量也幾乎沒有。
面對孩子不知農與農業後繼無人的困境,東山國小的曹欽瑋校長義無反顧扛下食農教育的重任。他說:「讓孩子認識並傳承故鄉的農產,引導孩子愛惜家鄉的農產,愛吃米飯,是身為老師的責任也是義務!」這一番話引起了老師們的共鳴,從此,東山國小的食農教育列車啟動了!
知稻、種稻,愛稻、傳稻
水稻是東山最悠久也是傳承危機最大的產業,也因此名列為東山國小食農教育主題之一。但是想要讓孩子喜歡並傳承稻米產業,又要讓種稻能永續經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先確立課程原則與目標,還要尋找資源解決經費、器材、場域、課程規劃、師資等一系列的問題,食農課程才得以順利進行。
以「糙之在己—認識糙米」主題課程為例,經過校長及教師團隊集思廣益後,確立了四個原則:專業、務實(實作)、永續(兼顧生產與生態)與傳承。而在經費方面,幸好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協助,讓學校能夠聘請講師、購買農務器具與裝備;並請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協助檢驗稻米品質、成功大學提供微生物菌種與發酵機;社區百大青農團隊—番社蔬果聯盟,則支援講師、耕耘、運輸、田間管理與運輸等相關器材,並提供學校實驗的田地;學校也有稻米與微生物農法專長的老師。在多方協力之下,大家齊心合力一一克服問題。
在諸多問題之中,課程規劃是最困難的。因應課程原則,團隊以「知稻、種稻,愛稻、傳稻」為「糙之在己」主題課程目標,規劃了「稻的生態與營養」、「稻的栽培與管理—微生物農法」、「百變米料理」等課程,兼顧理論與實務、永續與傳承。
糙米萬事通 栽種、解說、料理皆達人
務實的課程、強大的後援與專業的講師,讓東山國小的孩子從做中學,從育苗插秧、製作微生物液肥與生物防治劑、收割加工到料理等一系列活動,皆要親力親為。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真正瞭解稻米,感受到食物得來不易,從而珍惜食物,體會到因付出而得到的食物最甘甜,總能料理出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味道,並將這難忘的故鄉味,內化成愛吃米飯並願意傳承稻米產業的原動力。
如今,東山國小不但有自己的烘焙教室,也組建了一批食農生態解說團隊。在畢業前,東山國小的小朋友人人都能煮出香Q的糙米飯與料理,還會操作爆米香機,更要會解說、擔任推廣微生物農法的助教,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並成為東山稻產業永續傳承的有效種子。
圖文來源:東山國小 李榮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