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國小位於雲林縣元長鄉及土庫鎮的交界處,四周環境除零星少許住家外,幾乎都是田地,學生上下學一年四季沐浴於植作的芬芳中,然學生們往往僅止於「看」,即便家中從事農作,也鮮少有機會真正觸摸、實際動手「做」。
而和平國小家長會副會長是位有機農作達人,因緣際會下得知學校圍牆正後方田地有出租意願,學校為了讓偏遠農村的孩子能發自內心體驗農作的辛勞與不易,感受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在農糧署食米學園計畫和農會四健會經費挹注下,結合社區、家長會與志工一起通力合作,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教學,進行有機稻米種植體驗。
由於老師們對農事作業均非專業,與學生們在相同的起跑點上,透過家長會和社區專業人士的協助,帶著小朋友一同從零開始學習。從挑選品種開始,考量環境、照顧容易度及產量等因素後,決定種植臺南11號品種。播種前帶小朋友了解整地的目的,認識整地用的機械「曳引機」;進行泥土採樣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檢驗,檢測結果顯示這塊田地沒有重金屬殘留,但特別缺乏鉀肥,所以將來施肥時,要特別挑選含鉀成分較高的肥料。
整地後就是小朋友期待已久的插秧體驗,插秧機完成大部分的插秧工作後,小朋友在初春天氣乍暖還寒的早晨,挽起袖子、捲起褲管,赤腳踩進已灌溉的田裡。插秧時,要一面注意秧苗間距跟對齊成行,還要一面用力抬起陷入泥濘中的腳來移動位置,一不小心可是會讓身體失去平衡,跌坐在田中的呦!這種跟泥濘接觸的新奇體驗,讓小朋友直呼好好玩,頻問什麼時候還要再插秧?
插秧後的田間照顧真是勞心勞力,初期學習如何分辨長得跟秧苗超像的雙胞胎——稗(ㄅㄞˋ)草,關鍵在於稗草的根部是紅色的喔!得靠細心跟好眼力才能找出它。後期是稻子結穗後吸引了許多麻雀來啄食,老師們在課程中引導小朋友發想如何解決問題,有班級利用廢棄光碟片在陽光下發出一閃一閃的光芒來驅趕麻雀,但光碟片數量有限無法涵蓋整個田區,因此有小朋友提出豎立稻草人來保護稻穗,於是大家利用資源回收物品來製作稻草人,學校還為此舉辦稻草人創意設計大賽,提供小朋友展現作品的舞台。
在稻作邁入豐收的季節,為了展現古人敬神謝天的美德,讓小朋友真正體驗收割情形,學校特別聯合社區發展協會,邀請社區耆老一起,在收割活動前辦理謝天祭。耆老指導小朋友傳統農村收割技巧,一手拿鐮刀,一手抓稻桿,化身小小農夫,親手收割金黃飽滿的稻穗,並將收割下來的稻穗放置籮筐,體驗用扁擔挑稻穗的甜蜜負荷。以身體的實踐力行,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不再只是書本裡的一句話而已,而是生活中真實情境的連結。
為了讓小朋友知道餐桌上食物是怎麼來的,落實從土地到餐桌的理念,學校還規劃一系列米製食品體驗活動,在認識有機農業資材之外,老師還帶領小朋友製作米鬆餅、五行湯圓、米穀海鮮煎餅、創意炒飯、米蛋糕,甚至參觀米穀工廠等課程活動,培養小朋友喜愛米食及新興米製品的態度,讓飲食文化傳承下去。
其中以五行湯圓最讓小朋友大呼不可思議,五行湯圓的設計是希望藉由均衡攝取各類、各色食物,為健康加分;屏除化學色素,採用當地農特產既具意義又安心健康,分別透過馬鈴薯(白)、甜菜根(紅)、地瓜(黃)、黑糯米(黑)、菠菜(綠)本身色澤,加入糯米粉中揉製出天然五彩湯圓;當五彩繽紛的湯圓浮起,小朋友各個發出讚嘆聲,透過親手製作香Q軟嫩又營養的五行湯圓,小朋友表示再也不排斥吃菠菜了。
在做中學、學中做中,小朋友知道每一粒白米得來不易,學校所欲傳達的教育理念,從書本刻畫到小朋友的心靈,經由一系列種稻及食農教育課程,對農村的農業發展與自然環境產生興趣,對於各類食物取得更懂得感恩珍惜,也更具友善大地之情。
圖文來源:雲林元長鄉和平國小 蕭綉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