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文旦(秋天) 金黃色、雪白色的杭菊佈滿整地 搓湯圓(10.01~12.31) 曬秋柿(10.01~12.31) 焢窯(10.01~12.31) 十月份 寒露 稻花飄香,鴨子呱呱跟著巡田水,期待好收成的到來 新年好(10.01~12.31) 洋桔梗(秋天) 賞鳥(秋天) 賞煙火(10.01~12.31) 鴨稻(全年) 芒花隨風擺盪就好像是波浪一般 鮮豔的天人菊耐風也耐旱 管芒花(10.01~12.31) 溫室(全年) 藍染(全年)
目前位置:首頁 / Mita萬花筒 / 生物 / 植物 / 特用作物
 
特用作物

 作物中含有某些特殊成分可供人類利用者,稱為特用作物。通常這些作物所含有的特殊成分必須經過進一步的加工製造,才能為人使用,因此特用作物又被稱做「工藝作物」。我國特用作物依用途可分為五類,分別為纖維類、糖料類、油料類、嗜好類以及藥材類。

 纖維類的特用作物如棉、麻等植物,這些植物的纖維經過處裡後可製成布料或線繩。但棉、麻等作物在臺灣的產量相當稀少,但臺灣有一項特別的特用作物「蠶桑」,蠶桑的葉片為蠶的主要食物,蠶所生產的珍貴蠶絲,則可製成高價值的布料。

 糖料類及油料類的特用作物經由加工,可間接作為主要或次要的食物,如甘蔗能製成糖、葵瓜子或苦茶樹可用以製油。

 最為人們所熟知、無論東西方均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就屬嗜好類特用作物。這些特用作物中的某些成分經水煮或沖泡後別具風味,因深受大眾喜愛,已成為日常飲品。其中,最受歡迎的飲料作物為茶葉、咖啡和可可,而可沖泡成花草茶的杭菊、洛神葵、茉莉花等植物,以及能製成愛玉、仙草茶、仙草凍等甜品的植物,也都屬於特用作物之一。

 藥材類特用作物近年來相當風行,如山藥、龍葵、澤蘭、薄荷、荊芥、穿心蓮、益母草等藥用保健植物均被列為特用作物。雖然栽培成本高,但相對的經濟價值也不小,在現代人的保健需求下,改進加工調理技術及研發多樣化產品後,必能成為特作產業的另一番新契機。

茶

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英名: Tea

科名:山茶科

 茶、咖啡、可可並列世界三大非酒精性飲料,其中茶葉高居第一位。在自然狀況下,茶樹可以長成一株高約 9 公尺的小樹,其生長最高紀錄曾經高達 32 公尺。茶樹原本生長在森林地帶,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因此在臺灣早晚有濃霧,相對溼度大的高山茶區,產出的茶葉品質優良。我們所飲用的茶葉,主要是摘取茶樹葉子的芽末端數葉,即一心芽與芽下方的兩片嫩葉,人稱「一心二葉」。

 茶最早是被當作藥用,直到西元前 3 世紀左右,才成為飲料。茶有許多亞種,其中最重要的兩項亞種為中國小葉種茶 (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sinensis ) ,即綠茶;以及阿薩姆或稱為大葉種茶 (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 ,即紅茶。我們現今所喝的茶,據推測是清朝嘉慶年間自中國武夷地區傳入臺灣北部山區的茶樹種子。西元 1855 年間,青心烏龍茶樹被引進南投鹿谷鄉並加以推廣,從此鹿谷地區變成了重要的半球型包種茶產區。日治時期,日本為了利用紅茶賺取外匯,在 1926 年引進大葉種阿薩姆茶,而南投地區也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紅茶產區,至今仍有部分紅茶生產。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場的前身「平鎮茶業試驗所」,曾選出臺灣四種代表性茶葉品種,分別為:青心烏龍 ( 小葉烏龍 ) 、青心大 冇 、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而目前臺灣主要栽種的茶葉則為青心烏龍、青心大 冇 、臺茶 12 號、臺茶 13 號、鐵觀音等品種,目前年產量約 2 萬公噸。臺灣過去生產綠茶、紅茶外銷,自西元 1990 年之後,改以生產包種、烏龍等各地特色茶內銷為主,烏龍茶近年來的生產量維持在兩萬公噸左右。

甘蔗 甘蔗

學名Saccharum officinarum L.

英名: Sugarcane

科名:禾本科

 甘蔗主要分佈於北緯 30 度至南緯 30 度之間地區,喜好高溫氣候,是熱帶地區主要的製糖原料,而溫帶地區的製糖原料則以甜菜為主。甘蔗屬包含了 6 個原生種:高貴蔗、中國蔗、印度蔗、肉質花穗野生蔗、細莖野生蔗和大莖野生蔗,不同的原生種有不同的起緣地,臺灣常見的紅甘蔗原產於新幾內亞。

 臺灣在西元 1624 年即有蔗糖生產記錄,日治時期,日人於 1900 年成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改良甘蔗品種。西元 1945 年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臺灣原有的製糖廠半數以上遭到炸毀,直到隔年台糖公司成立,積極搶修復舊才恢復生產能力。

 甘蔗依用途可分為食用與製糖用甘蔗兩種。製糖用的甘蔗俗稱「白甘蔗」,莖皮為青白或乳褐色,莖細皮硬,水分少,糖分高,纖維粗且多,不適合食用。而食用甘蔗的莖皮呈濃紫紅色,莖粗皮脆,水分多,糖度低,俗稱「紅甘蔗」,普遍作為水果食用。

 甘蔗多以無性繁殖為主,以芽或種苗繁殖,從播種到收穫,每段時期各有不同的內在生理生化過程,以及對外界條件的不同要求。甘蔗是「 C4 植物」,屬於喜光作物,光和作用強、效率高,所需二氧化碳較多,且相當敏感,當二氧化碳的濃度由 0.03% 提高到 0.06% ,其光合強度能提高 50% 左右,故生產時須加強蔗田通風。甘蔗根系好氣,若土壤缺氧,根毛就會減少,吸收能力也跟著減弱,所以種植甘蔗要選擇土質鬆軟透氣、排水方便的耕地。甘蔗收割後,還必須在 24 小時內壓榨製糖,以免甜度降低。

 近年來,臺灣社會型態由農業轉型成工商業,又因國際糖價持續低迷,我國人工成本無法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進口砂糖競爭,糖業經營因此陷入了困境。其實甘蔗除了供作製糖外,也可以發酵製成酒精。臺糖公司於近年開始推動生質酒精生產,用以替代汽油,預計每年的甘蔗酒精產量可達到 150 萬公秉。巴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甘蔗酒精生產國,甘蔗酒精使用普及度高,汽車使用的燃料中有 4 成是甘蔗酒精。

 若能善加利用甘蔗這項優點,將可減緩臺灣未來石油短缺時所造成的能源衝擊。除了甘蔗外,甘藷也是生產酒精的良好原料,且甘藷與甘蔗的產期可錯開,在甘蔗產期使用甘蔗為生產原料,非甘蔗產期則改用甘藷為原料,如此一整年都能有原料供酒精生產。

山藥 山藥

學名Dioscorea spp.

英名: Yam

科名:薯蕷科

別名:大薯、土薯、山芋、山薯、山藥薯、田薯、長薯、淮山、瓶仔薯、條薯、野白薯、薯蕷

 山藥是國際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栽培歷史悠久,品系繁雜。山藥主要食用的部位為其塊莖,為薯 蕷 科多年生蔓性植物,原產中國、日本及亞熱帶, 16 世紀後傳到美洲、歐洲、非洲等地區。山藥生性強健,耐旱性強,無嚴重病蟲害,容易栽培,喜好溫暖的氣候,因此目前主要產區多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其中以中南美洲為最多,其次為亞熱帶地區及非洲,在臺灣的主要產地是在嘉義及恆春等地。

常見山藥  山藥塊莖的外型可分為短型(塊狀)及長型兩種。短型山藥的栽培方式與甘薯大同小異,生育期約須 8 ~ 9 個月,一般在每年 4 ~ 5 月栽種,在入冬時分 11 月間山藥莖葉會開始老化變黃, 12 月到翌年 2 月間的低溫乾燥時期,山藥莖葉逐漸枯黃至完全枯萎,那時即可採收。長型山藥的塊莖形如長棍棒,品質較為優異,為了避免其長型塊莖生長受到損傷,相對的栽培方式也較為繁複。

 臺灣市面上常見的山藥依塊莖肉質顏色,可分為紅肉與白肉兩種。山藥經採收後,將塊莖洗淨削皮,可供鮮食或烹調食用,烘乾或磨粉後亦可製成如山藥片、山藥粉等加工食品。山藥在傳統中醫學上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藥材中的「淮山」即是山藥,而山藥的塊莖在《神農本草經》中亦被列為上品藥材。長型山藥在中醫藥方中常被當作補品,售價很高。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山藥富含糖、胺基酸、鈣、磷、鐵、維生素 C 等多種營養物質,且蛋白質含量略高 。

資料來源
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農林漁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發行、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製作)

最後更新時間:110-02-17 人氣指數:30374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我的學習單
田園傳書香
農業生活館
二十四節氣
夏季植栽
活動花絮
秋季植栽
桌布下載
i玩魔法書
市集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