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Mi媽在廚房裡準備一家人的晚餐,陣陣的飯菜香味,讓Mita的肚子忍不住咕嚕咕嚕地叫,她摸著餓扁扁的肚子,有氣無力地問:「什麼時候可以吃晚餐呢?」 才剛說完,Mi媽就端著涼筍沙拉、筍炒四季豆、筍乾控肉以及Mita最喜歡的香菇筍仔飯和竹筍蛤蜊香菇雞湯從廚房裡走出來。Mi媽擦了擦手,對直流口水的Mita說:「洗洗手,可以吃飯囉!」 看著滿滿一桌的竹筍料理,Mita說道:「哇、是竹筍大餐耶!是不是到了竹筍生產的季節了?」 ▲ 清蒸去殼再切塊,淋上美乃滋,就是鮮筍沙拉。 慢悠悠走過來的Mi爸笑著回答:「Mita說得對,不過還差了一點。臺灣不是只有夏天才有竹筍,而是一年四季都有,因為竹筍品種不同,產季時間略有差別。粗略來說,春天有桂竹筍、劍竹筍、孟宗春筍,冬天有孟宗冬筍和部分的箭竹筍,而夏天則有麻竹筍、綠竹筍和烏腳(烏殼)綠竹筍。今天的料理,就是媽媽用這三種竹筍完成的,是不是很厲害。」 Mi爸才說到一半,Mita的肚子又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Mi媽笑著說:「好了,先坐好。我們邊說邊吃吧!」 竹筍,又被稱為「竹萌」、「竹胎」,是竹子新生的嫩芽,可以說是竹子的小baby。廣佈在熱帶、副熱帶或暖溫帶地區,又以亞太地區數量最多。在生活周遭,時常可以看見竹製品,如竹桌、竹椅、竹扇子。新鮮的竹筍吃起來清脆爽口,清炒、煮湯或汆燙,不用太多調味料,就能嚐出甘甜鮮美的味道。如果再曬乾、醃製保存,鹹酸的滋味配著飯吃剛剛好。 Mi爸夾起筍乾,說:「今天餐桌上的主角,麻竹筍、綠竹筍還有烏腳(烏殼)綠竹筍。它們在外形、味道和應用上都不太一樣。Mita能夠分辨它們的特徵嗎?」 Mita回答:「我不太確定,但我知道綠竹筍彎曲,就像牛角一樣!」 Mi爸說:「說對了!」 ▲ 麻竹筍是筍界大哥大。 麻竹筍 麻竹筍產期為4-10月,主要產地在臺中大坑、太平,南投埔里,雲林古坑等地區。外型為直立圓錐型,外皮無毛,為黃綠色,重量可超過3公斤以上,是筍界中的大哥大。常被加工製成筍乾、筍絲。長大後的麻竹,竹桿可是竹筒飯的材料,葉子也能拿來包粽子,好處非常多。 ▲ 綠竹筍外形就像牛角一樣。 綠竹筍 綠竹筍產期為3-10月,5-7月為盛產期,主要產地在新北市。外型彎曲,外殼為淡黃色。常以鮮筍販賣,以清蒸、涼拌作成沙拉食用,也可以製成筍乾、筍罐頭外銷。由於綠竹筍在曬過太陽後,筍尖會變成綠色,彷彿帶上一頂綠帽子,因此臺語稱為「出青」。這時的綠竹筍味道會偏苦,在選購時要多注意。 ▲ 烏腳綠竹筍的外殼為黑綠色,第一次看到的人可能會嚇到。 烏腳(烏殼)綠竹筍 烏腳綠竹筍產期在2-9月,主要產地在雲林。外型為直立圓錐狀,顏色為淺綠黑色,表面有黑色絨毛,加上口感可媲美綠竹筍,因此稱為烏腳綠竹筍。食用上以冷盤、清炒、燉湯皆很適合。 Mita捧起碗,喝了一口清甜的竹筍湯後,說道:「原來竹筍有那麼多種呀。我都沒有注意過。」 「因為我們比較常看到處理好的竹筍,所以對它的外型會比較陌生。如果想要更認識竹筍的話,Mita要不要去採竹筍?」 「我要、我要!」 ▲ 以筍刀砍下竹筍。 Mi爸說:「挖採竹筍可不簡單,不僅要趁太陽還沒出來時出門挖採,而且還要有技巧。以麻竹筍、綠竹筍來說,首先要拍打土面尋找竹筍,如土面有隆起、鬆動或裂開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有竹筍了。有經驗的農夫,一眼就能從竹子生長方向,猜到有無竹筍了。找到竹筍後,要撥開上面的覆蓋物,並從竹筍由粗轉細的地方,一刀砍下,再把土壤覆蓋回去。採挖的過程,要小心不要傷到地下莖,因此會盡量不使用鋤頭。」 Mita興奮地說:「聽起來好有挑戰性!爸爸我們時候要出發呢!」 Mi爸說:「先吃完飯,再慢慢規劃我們的採筍之旅吧!」 ▲ Mita 帶著炭狗走入竹林中挖竹筍。 資料來源:綠竹筍主題館 延伸閱讀:i玩魔法書 竹筍 發布日期:108-05-27
|
||
|
傍晚時,Mi媽在廚房裡準備一家人的晚餐,陣陣的飯菜香味,讓Mita的肚子忍不住咕嚕咕嚕地叫,她摸著餓扁扁的肚子,有氣無力地問:「什麼時候可以吃晚餐呢?」 才剛說完,Mi媽就端著涼筍沙拉、筍炒四季豆、筍乾控肉以及Mita最喜歡的香菇筍仔飯和竹筍蛤蜊香菇雞湯從廚房裡走出來。Mi媽擦了擦手,對直流口水的Mita說:「洗洗手,可以吃飯囉!」 看著滿滿一桌的竹筍料理,Mita說道:「哇、是竹筍大餐耶!是不是到了竹筍生產的季節了?」 ▲ 清蒸去殼再切塊,淋上美乃滋,就是鮮筍沙拉。 慢悠悠走過來的Mi爸笑著回答:「Mita說得對,不過還差了一點。臺灣不是只有夏天才有竹筍,而是一年四季都有,因為竹筍品種不同,產季時間略有差別。粗略來說,春天有桂竹筍、劍竹筍、孟宗春筍,冬天有孟宗冬筍和部分的箭竹筍,而夏天則有麻竹筍、綠竹筍和烏腳(烏殼)綠竹筍。今天的料理,就是媽媽用這三種竹筍完成的,是不是很厲害。」 Mi爸才說到一半,Mita的肚子又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Mi媽笑著說:「好了,先坐好。我們邊說邊吃吧!」 竹筍,又被稱為「竹萌」、「竹胎」,是竹子新生的嫩芽,可以說是竹子的小baby。廣佈在熱帶、副熱帶或暖溫帶地區,又以亞太地區數量最多。在生活周遭,時常可以看見竹製品,如竹桌、竹椅、竹扇子。新鮮的竹筍吃起來清脆爽口,清炒、煮湯或汆燙,不用太多調味料,就能嚐出甘甜鮮美的味道。如果再曬乾、醃製保存,鹹酸的滋味配著飯吃剛剛好。 Mi爸夾起筍乾,說:「今天餐桌上的主角,麻竹筍、綠竹筍還有烏腳(烏殼)綠竹筍。它們在外形、味道和應用上都不太一樣。Mita能夠分辨它們的特徵嗎?」 Mita回答:「我不太確定,但我知道綠竹筍彎曲,就像牛角一樣!」 Mi爸說:「說對了!」 ▲ 麻竹筍是筍界大哥大。 麻竹筍 麻竹筍產期為4-10月,主要產地在臺中大坑、太平,南投埔里,雲林古坑等地區。外型為直立圓錐型,外皮無毛,為黃綠色,重量可超過3公斤以上,是筍界中的大哥大。常被加工製成筍乾、筍絲。長大後的麻竹,竹桿可是竹筒飯的材料,葉子也能拿來包粽子,好處非常多。 ▲ 綠竹筍外形就像牛角一樣。 綠竹筍 綠竹筍產期為3-10月,5-7月為盛產期,主要產地在新北市。外型彎曲,外殼為淡黃色。常以鮮筍販賣,以清蒸、涼拌作成沙拉食用,也可以製成筍乾、筍罐頭外銷。由於綠竹筍在曬過太陽後,筍尖會變成綠色,彷彿帶上一頂綠帽子,因此臺語稱為「出青」。這時的綠竹筍味道會偏苦,在選購時要多注意。 ▲ 烏腳綠竹筍的外殼為黑綠色,第一次看到的人可能會嚇到。 烏腳(烏殼)綠竹筍 烏腳綠竹筍產期在2-9月,主要產地在雲林。外型為直立圓錐狀,顏色為淺綠黑色,表面有黑色絨毛,加上口感可媲美綠竹筍,因此稱為烏腳綠竹筍。食用上以冷盤、清炒、燉湯皆很適合。 Mita捧起碗,喝了一口清甜的竹筍湯後,說道:「原來竹筍有那麼多種呀。我都沒有注意過。」 「因為我們比較常看到處理好的竹筍,所以對它的外型會比較陌生。如果想要更認識竹筍的話,Mita要不要去採竹筍?」 「我要、我要!」 ▲ 以筍刀砍下竹筍。 Mi爸說:「挖採竹筍可不簡單,不僅要趁太陽還沒出來時出門挖採,而且還要有技巧。以麻竹筍、綠竹筍來說,首先要拍打土面尋找竹筍,如土面有隆起、鬆動或裂開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有竹筍了。有經驗的農夫,一眼就能從竹子生長方向,猜到有無竹筍了。找到竹筍後,要撥開上面的覆蓋物,並從竹筍由粗轉細的地方,一刀砍下,再把土壤覆蓋回去。採挖的過程,要小心不要傷到地下莖,因此會盡量不使用鋤頭。」 Mita興奮地說:「聽起來好有挑戰性!爸爸我們時候要出發呢!」 Mi爸說:「先吃完飯,再慢慢規劃我們的採筍之旅吧!」 ▲ Mita 帶著炭狗走入竹林中挖竹筍。 資料來源:綠竹筍主題館 延伸閱讀:i玩魔法書 竹筍 發布日期:108-05-2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