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桌布圖
最忙的月,臘月
八月桌布mita採木耳
黑嚕嚕的木耳怎麼來
科技養殖臺灣鯛意識圖
科技養殖臺灣鯛
洛神葵色澤艷麗,果將、蘋果酸含量高。
果膠、蘋果酸含量高 養顏美容的豔麗紅寶石—洛神葵
蘆筍培根起司捲
洋香瓜
希望廣場有屋頂不怕大太陽、下大雨,外面...
臺北希望廣場 當季蔬果週週買
林佳樺與父親共同養殖臺灣鯛魚。
林佳樺開發常溫食品 為臺灣鯛魚加值
喜歡吃營養午餐嗎?
大、小學生合作 為營養午餐添新意
不只能吃還能染布的柿子
生活小學堂 不只能吃還能染布的柿子 (教材下載)
噶哈巫Amo來了!
每塊方巾的藍色都不一樣!
藍染工藝 傳統也能很美麗
早期人們需要倚賴採集、狩獵獲取食物。(...
走入山林 原住民的狩獵智慧
黃金小鎮休閒農業區
悠閒的午後,靜下心來泡壺好茶吧!
走訪茶鄉,亮點茶莊變身觀光景點(二)
我的無米樂
種子有著薄薄透明的翅膀
開花像火焰、種子裝翅膀~火焰木種子盆栽
它叫垂葉武竹,雖然名字裡有個『竹』,但...
叫竹,卻不是竹~垂葉武竹種子盆栽
挑選地瓜葉,選擇葉片完整,寬大、新鮮。
盆栽地瓜葉 扦插超好種
豆芽菜是豆科植物的嫩芽
簡單易上手 種出健康豆芽菜
里山是指由聚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
抑制外來種蔓延的方法
黑鮪收穫
漁業衝擊
黃山雀
台灣的特有種鳥類
國土保育
黑面琵鷺攝影精選集
114年1月
當月份桌布-月曆版 期間限定
Mita版
114年1月份著色畫
Mita樂活之節能減碳篇
廟口埕
一隻遠從西伯利亞來的小白鶴,因迷航而意...
金美國小附幼與小白鶴邂逅的奇幻旅程
最喜歡在田裡捉金龜子的許語芮,可以從金...
與自然共舞,享受田間生態的許家三姐弟
老三靖諺貼心地主動去幫媽媽採龍鬚菜
阿里山小少年製茶 導覽 野炊 樣樣通
賴青松家門前的菜園租給年輕人種田,以菜...
穀東俱樂部,織夢的快樂一家人
農糧署兒童網
農業知識入口網植物圖鑑
行政院兒童e樂園
隨著生態旅遊已逐漸成為旅遊風潮,本期名家觀點邀請大豐生態農場傅老師,與各位業者朋友分享將荒地拓為蝴蝶棲地的心路歷程,期待連載的文章能為業者朋友激盪生態教育旅遊的發展構想。
與大地之母的互動對話
當文明的花樣已無法滿足一顆渴望尋求寧靜的心時,走入自然與大地為伴,是一個讓人身心靈滿足最好的方法了。
當我辭去奧運跆拳道教練職,一個人走入山林,如野生動物一樣,我在人煙罕至的溪谷,依著大自然的節奏生活呼吸了一段時間。在那些無拘無束的晨昏,只有竊竊私語的風聲、水聲以及萬物滋長的氣息與我對話,我深刻體會到大自然豐富的生命力,臺灣豐美的自然環境值得大家珍愛。
於是我重返文明社會,重新思索人生的價值與定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人將一片2.7公頃慘遭土石流危害的土地交給我經營管理,從整地、種花、種樹開始,一棵棵的植栽,種出了蝴蝶的希望,種出了我們的信念與理想。幾年以後蝴蝶生態園區也成了青蛙、小鳥、蛇及各種昆蟲的家;這些動植物彼此間的適應競爭,讓園區充滿了更多的生命力,也發揮更多為大地代言的價值。
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創建歷程
當初只是單純的想營造一個蝴蝶棲地,是希望能將受創的大地以棲地營造方式,找回土地的生命力,並透過固定的場景,讓許多人有機會與自然對話、讓小朋友也能享有觀察生命的美好經驗場地。至今,棲地營造與環境教育理念的推廣,已漸漸成了蝴蝶生態園區最重要的目標。
2004年4月,我結合一群熱心關懷土地的朋友,我們共同成立了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學會的宗旨分別為,第一:保護生物多樣性之棲息地;第二:接受物種之委託、調查;第三:保育物種棲息地與營造;第四:經由規劃及營造,將開發破壞之區,恢復其生命力,再創大地生機 我們也訂出保育學會的任務,包括:保護東部天然物種棲地之多樣性環境;協助政府建立自然資源資料庫;協助政府物種調查及棲地營造規劃;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提供大眾自然生態之教育環境;培訓自然生態保育及解說導覽人才。
接著,我們幸運的在2005年取得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10名人力的協助,有了人力的環境維護,蝴蝶生態園區才逐步接受對外參訪。經過4年的營造,園區越來越有生命力。當蝴蝶在花叢間自在的穿梭覓食,當蛙鳴、鳥叫在園區四週喧囂起來,我彷彿走入了山居的記憶裡:「在那裡沒有文明物資,我卻從不缺乏,沒有通明的燈光,我卻擁有了星星與月光,雖沒有山珍海味,但我吃到的都是最健康的食材。」在蝴蝶生態園區,大自然再一次提醒我,要好好的為土地、為下一代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每當夜深人靜,空氣中瀰漫著臺灣野百合淡淡的花香,我和妻子在忙碌了一天後,享受著夜的豐美。經常我們互相激勵反省:做為蝴蝶生態園區的負責人,我要以賺錢為目的嗎?或將它經營成令人稱羨有名聲的蝴蝶生態園區呢?經常,我們都有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臺灣土地能越來越健康,臺灣的孩子們將來是在美好的青山綠水環境中成長。因此,園區的存在,是一個實驗,也是一個證明,證明我們可以透過人為的棲地營造,將一個被大自然破壞的地方,將生命力一一找回來,而這一切的過程與結果,都可成為環境營造與經驗分享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