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賞煙火(10.01~12.31) 曬秋柿(10.01~12.31) 溫室(全年) 芒花隨風擺盪就好像是波浪一般 搓湯圓(10.01~12.31) 藍染(全年) 新年好(10.01~12.31) 管芒花(10.01~12.31) Mita包裝烏魚子 金黃色、雪白色的杭菊佈滿整地 十一月 小雪 天氣轉涼,金黃稻穗低著頭,靜靜等待豐收的那一刻 焢窯(10.01~12.31) 鴨稻(全年)
咱的童年咱的夢~趣說臺灣童玩
facebook分享
 

  「玩」是童年文化的主要構成要素,而「童玩」則是童年生活的文化載體與智慧結晶。研究童年玩具遊戲,就是研究童年文化和童年生活。每個年代都有獨特的風味,不僅意味著社會轉型、政經發展、環境變遷的腳步,也代表各時期生活藝術之美。

  民國三、四十年代是物質缺乏的農業時期,純樸有人情味的社會、和未受污染的自然環境,使古早時代童年歲月極具「土味」與「野趣」。五、六十年代,是大興建設、經濟起飛,全臺蓬勃飛躍的工業時期。勤奮勞動帶領物質生活日趨富裕,「童玩」也隨之進步為代表工業產物的塑膠或金屬製品。而八、九十年代,搭乘全球化國際趨勢,邁入由電子產業領軍的資訊時期。近代的孩子們在家透過電腦螢幕,即能體驗多媒體聲光享受。

愛玩的Mita回鄉下,在阿嬤的三合院前,體驗傳統的古早味童玩 
愛玩的Mita回鄉下,在阿嬤的三合院前,體驗傳統的古早味童玩


  回顧臺灣早期,孩童具有細膩的觀察力和純樸的創造力,善用生活週遭素材張羅童玩,發揮天馬行空想像力創造各式玩具,使遊戲更添趣味、童年更加精采。然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一棟又一棟的建築高樓取代一塊又一塊的稻田,田野、溪河、蟋蟀、蝴蝶…等逐漸消逝,現代孩童找不到空曠的場地騎馬打仗,也沒有乾淨的溪水抓蝌蚪、摸蜆仔,過往記憶消逝在歲月洪流裡。傳統童玩正是當時生活的寫照,遺忘它們如同失落生命原始的純真精神。讓我們跟著Mita的腳步,用「童玩」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認識臺灣,紀錄那段甜美的共同記憶。

手工削木製成的陀螺,只要準備好一條約一公尺繩子,就可以開始玩了! 
手工削木製成的陀螺,只要準備好一條約一公尺繩子,就可以開始玩了!


  今天~就讓我們先來介紹「陀螺」吧!陀螺古名為「千千」,在臺灣稱作「干樂」,是孩童最喜歡的童玩之一。也有許多不同玩法。臺灣曾經流行過多種不同的陀螺,最早乃是由個人手工削木做成,還有以竹、紙板、或鐵等製成的多樣材質,其中桃園縣大溪鎮更以大型陀螺著名。

  而臺灣鄉土陀螺有多種不同的打法方式:除了兒童遊戲常見的男生打法、女生打法外,還有以線抽轉、牽引位移…等多種不同打陀螺技法。此外,還有許多以打陀螺互相比賽的玩法,除了比賽誰的陀螺打的準、轉的久…外,還有一種以自己的陀螺去釘或劈對方陀螺的互鬥對打玩法,所以腳釘設計除了能刺破他人陀螺表皮的「劍釘」外,更有以將別人陀螺劈開為目的之「斧頭釘」…等的設計。此外,陀螺也衍生出多種旋轉的玩具,例如「溜溜球」,以及旋轉時會發聲的「地牛」(空竹)、「扯鈴」…等,都是孩童喜歡的技能童玩。

圖文來源: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認識臺灣童玩

發布日期:105-03-29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Mita漫畫
農場趴趴走
田園傳書香
農業生活館
桌布下載
活動花絮
夏季植栽
探訪農村
元氣料理
我的學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