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當肥料事意圖
雞糞作成的肥料
八月桌布mita採木耳
黑嚕嚕的木耳怎麼來
科技養殖臺灣鯛意識圖
科技養殖臺灣鯛
洛神葵色澤艷麗,果將、蘋果酸含量高。
果膠、蘋果酸含量高 養顏美容的豔麗紅寶石—洛神葵
蘆筍培根起司捲
百香果
希望廣場有屋頂不怕大太陽、下大雨,外面...
臺北希望廣場 當季蔬果週週買
林佳樺與父親共同養殖臺灣鯛魚。
林佳樺開發常溫食品 為臺灣鯛魚加值
喜歡吃營養午餐嗎?
大、小學生合作 為營養午餐添新意
不只能吃還能染布的柿子
生活小學堂 不只能吃還能染布的柿子 (教材下載)
噶哈巫Amo來了!
每塊方巾的藍色都不一樣!
藍染工藝 傳統也能很美麗
早期人們需要倚賴採集、狩獵獲取食物。(...
走入山林 原住民的狩獵智慧
黃金小鎮休閒農業區
悠閒的午後,靜下心來泡壺好茶吧!
走訪茶鄉,亮點茶莊變身觀光景點(二)
我的無米樂
種子有著薄薄透明的翅膀
開花像火焰、種子裝翅膀~火焰木種子盆栽
它叫垂葉武竹,雖然名字裡有個『竹』,但...
叫竹,卻不是竹~垂葉武竹種子盆栽
挑選地瓜葉,選擇葉片完整,寬大、新鮮。
盆栽地瓜葉 扦插超好種
豆芽菜是豆科植物的嫩芽
簡單易上手 種出健康豆芽菜
里山是指由聚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
抑制外來種蔓延的方法
黑鮪收穫
漁業衝擊
黃山雀
台灣的特有種鳥類
國土保育
黑面琵鷺攝影精選集
113年11月
當月份桌布-月曆版 期間限定
Mita版
113年11月份著色畫
Mita樂活之節能減碳篇
廟口埕
一隻遠從西伯利亞來的小白鶴,因迷航而意...
金美國小附幼與小白鶴邂逅的奇幻旅程
最喜歡在田裡捉金龜子的許語芮,可以從金...
與自然共舞,享受田間生態的許家三姐弟
老三靖諺貼心地主動去幫媽媽採龍鬚菜
阿里山小少年製茶 導覽 野炊 樣樣通
賴青松家門前的菜園租給年輕人種田,以菜...
穀東俱樂部,織夢的快樂一家人
農糧署兒童網
農業知識入口網植物圖鑑
行政院兒童e樂園
有位大哥哥邊聽音樂、邊開農機耕種,把自己大學所學的電子化管理,應用在雜糧耕作,每年的薪水加上分紅,年薪都超過百萬以上,他就是在臺南善化種水稻、雜糧的青年農夫-蘇建鈞。
「在大二以前,我很排斥務農的!」蘇大哥說,「小時候家裡種過西瓜、酪梨,每當水果盛產,就會被盤商砍價;當水果價格好,也要擔心小偷光顧。加上看爸爸在田裡辛苦工作,不單是我,連父親都不希望我承接農業工作。」而會有務農的念頭,則是因為蘇大哥在大學時期到美國當交換學生時,看到當地許多土地因乾燥的氣候沒有辦法耕作,「相對的,臺灣氣候、土地條件好太多了,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種,這樣實在很可惜。」加上一位大學學長給他的一席話:「如果你的工作未來機器都能做,那你最好別碰。」因此讓蘇大哥決心改變過去以勞力換取收穫的農耕方式,一定要擴大農地面積、並以機器取代人力,這樣產品的產量才會有競爭力。
除了加入父親的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蘇大哥深知機器和土地是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所以先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承租了20公頃的農地,加上原承租的10公頃土地,全都用來種紅豆、稻米、大豆和青割玉米等雜糧;並且用曳引機、噴藥機等大型農機取代人力。「其實開農機不會很累,坐在裡頭還能聽音樂。國外有的農機具甚至還有像飛機一樣的自動駕駛,開起來其實不太費力。」越種越有心得的蘇大哥,101年更把農地擴充到85公頃。
使用機器耕種外,他還運用「水旱田輪作」的農法。稻田的害蟲較難在大豆田等旱地生存,同理,旱田的害蟲也很難在水田生存,加上大豆等作物能增加田中「氮素」含量,可以減少肥料使用,所以把一塊田一期種稻,收成後改種大豆等雜糧,不僅省下農藥和肥料的成本,也提高雜糧產品的安全性。
讀理工的蘇大哥還很重視數據分析,「稻米、雜糧等作物,雖然貌似不起眼,但播種、施肥到採收,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如果稍有延遲,品質都會受影響,現在也開始慢慢建立我們合作社的SOP,未來從哪一天要播種、施肥、噴藥到採收,全部能更精準管理;每期栽培的情況、產量等數據也都輸入電腦。有這些資料,未來遇上氣候變化等因素,才不會手忙腳亂、影響產量。」
除此之外,蘇大哥也樂於嘗試且善用免費資源,像85公頃的農地分散各處,如何安排耗油高的農機耕種路線就是一大考驗,他便運用免費的Google Map 來安排農耕路線,「使用Google Map可以排出最省時的路線,和GPS有相同的效果;其實不只是Google Map,現在網路、智慧型手機裡都有很多實用的免費軟體,只要善用就是年輕農民在生產上的優勢。」
「雖然說機器、設備很花錢,但不是每種機器都要自己買,除了善用不用錢的資源,也要學會分享。臺灣的農友生產就很辛苦了,如果還要單打獨鬥、相互競爭,不但利潤會被壓低,面對風險的挑戰也會提高。」蘇大哥說,像是最近合作社也在考慮要採購豆類的分級選別機器,他就希望能有其他合作社或產銷班能共同採購,「這樣資源共享,大家才能一起節省成本、創造雙贏。」
(照片由蘇建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