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搓湯圓(10.01~12.31) 焢窯(10.01~12.31) 曬秋柿(10.01~12.31) 芒花隨風擺盪就好像是波浪一般 賞煙火(10.01~12.31) Mita包裝烏魚子 溫室(全年) 藍染(全年) 新年好(10.01~12.31) 鴨稻(全年) 十一月 小雪 天氣轉涼,金黃稻穗低著頭,靜靜等待豐收的那一刻 金黃色、雪白色的杭菊佈滿整地 管芒花(10.01~12.31)
 
 
  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
  聽音樂、開機器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
  臺灣大豆向前衝,開創農業新「黃」金
  臺灣也有好小麥
  牽一價而動市場價的飼料玉米

黃小玉總動員

聽音樂、開機器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蘇建鈞

  有位大哥哥邊聽音樂、邊開農機耕種,把自己大學所學的電子化管理,應用在雜糧耕作,每年的薪水加上分紅,年薪都超過百萬以上,他就是在臺南善化種水稻、雜糧的青年農夫-蘇建鈞。

  「在大二以前,我很排斥務農的!」蘇大哥說,「小時候家裡種過西瓜、酪梨,每當水果盛產,就會被盤商砍價;當水果價格好,也要擔心小偷光顧。加上看爸爸在田裡辛苦工作,不單是我,連父親都不希望我承接農業工作。」而會有務農的念頭,則是因為蘇大哥在大學時期到美國當交換學生時,看到當地許多土地因乾燥的氣候沒有辦法耕作,「相對的,臺灣氣候、土地條件好太多了,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種,這樣實在很可惜。」加上一位大學學長給他的一席話:「如果你的工作未來機器都能做,那你最好別碰。」因此讓蘇大哥決心改變過去以勞力換取收穫的農耕方式,一定要擴大農地面積、並以機器取代人力,這樣產品的產量才會有競爭力。

  除了加入父親的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蘇大哥深知機器和土地是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所以先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承租了20公頃的農地,加上原承租的10公頃土地,全都用來種紅豆、稻米、大豆和青割玉米等雜糧;並且用曳引機、噴藥機等大型農機取代人力。「其實開農機不會很累,坐在裡頭還能聽音樂。國外有的農機具甚至還有像飛機一樣的自動駕駛,開起來其實不太費力。」越種越有心得的蘇大哥,101年更把農地擴充到85公頃。

運用水旱田輪作法提高土地與作物的安全性,大批鳥兒前來等候覓食的畫面就是最好證明  使用機器耕種外,他還運用「水旱田輪作」的農法。稻田的害蟲較難在大豆田等旱地生存,同理,旱田的害蟲也很難在水田生存,加上大豆等作物能增加田中「氮素」含量,可以減少肥料使用,所以把一塊田一期種稻,收成後改種大豆等雜糧,不僅省下農藥和肥料的成本,也提高雜糧產品的安全性。

  讀理工的蘇大哥還很重視數據分析,「稻米、雜糧等作物,雖然貌似不起眼,但播種、施肥到採收,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如果稍有延遲,品質都會受影響,現在也開始慢慢建立我們合作社的SOP,未來從哪一天要播種、施肥、噴藥到採收,全部能更精準管理;每期栽培的情況、產量等數據也都輸入電腦。有這些資料,未來遇上氣候變化等因素,才不會手忙腳亂、影響產量。」

  除此之外,蘇大哥也樂於嘗試且善用免費資源,像85公頃的農地分散各處,如何安排耗油高的農機耕種路線就是一大考驗,他便運用免費的Google Map 來安排農耕路線,「使用Google Map可以排出最省時的路線,和GPS有相同的效果;其實不只是Google Map,現在網路、智慧型手機裡都有很多實用的免費軟體,只要善用就是年輕農民在生產上的優勢。」

蘇建鈞生產的紅豆  「雖然說機器、設備很花錢,但不是每種機器都要自己買,除了善用不用錢的資源,也要學會分享。臺灣的農友生產就很辛苦了,如果還要單打獨鬥、相互競爭,不但利潤會被壓低,面對風險的挑戰也會提高。」蘇大哥說,像是最近合作社也在考慮要採購豆類的分級選別機器,他就希望能有其他合作社或產銷班能共同採購,「這樣資源共享,大家才能一起節省成本、創造雙贏。」

(照片由蘇建鈞提供)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季節旅遊
歷史文化館
元氣料理
Mita好朋友
Mita漫畫
田園傳書香
Mita愛卡拉
桌布下載
著色畫
冬季植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