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紙
傳統紙藝 Mita製作手抄紙
每年9-11月是菱角的產季。
菱殼變烏金 菱炭用處多
臺灣杉做成的木凳(圖右前方);桌子和靠...
有特色的木頭 國產木材
洛神葵色澤艷麗,果將、蘋果酸含量高。
果膠、蘋果酸含量高 養顏美容的豔麗紅寶石—洛神葵
蘆筍培根起司捲
火龍果
希望廣場有屋頂不怕大太陽、下大雨,外面...
臺北希望廣場 當季蔬果週週買
林佳樺與父親共同養殖臺灣鯛魚。
林佳樺開發常溫食品 為臺灣鯛魚加值
喜歡吃營養午餐嗎?
大、小學生合作 為營養午餐添新意
墨西哥酪梨醬紅遍千年
生活小學堂 墨西哥酪梨醬紅遍千年(教材下載)
噶哈巫Amo來了!
每塊方巾的藍色都不一樣!
藍染工藝 傳統也能很美麗
早期人們需要倚賴採集、狩獵獲取食物。(...
走入山林 原住民的狩獵智慧
黃金小鎮休閒農業區
悠閒的午後,靜下心來泡壺好茶吧!
走訪茶鄉,亮點茶莊變身觀光景點(二)
我的無米樂
種子有著薄薄透明的翅膀
開花像火焰、種子裝翅膀~火焰木種子盆栽
它叫垂葉武竹,雖然名字裡有個『竹』,但...
叫竹,卻不是竹~垂葉武竹種子盆栽
挑選地瓜葉,選擇葉片完整,寬大、新鮮。
盆栽地瓜葉 扦插超好種
豆芽菜是豆科植物的嫩芽
簡單易上手 種出健康豆芽菜
里山是指由聚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
抑制外來種蔓延的方法
黑鮪收穫
漁業衝擊
黃山雀
台灣的特有種鳥類
國土保育
黑面琵鷺攝影精選集
112年9月
當月份桌布-月曆版 期間限定
Mita版
112年9月份著色畫
Mita樂活之節能減碳篇
廟口埕
一隻遠從西伯利亞來的小白鶴,因迷航而意...
金美國小附幼與小白鶴邂逅的奇幻旅程
最喜歡在田裡捉金龜子的許語芮,可以從金...
與自然共舞,享受田間生態的許家三姐弟
老三靖諺貼心地主動去幫媽媽採龍鬚菜
阿里山小少年製茶 導覽 野炊 樣樣通
賴青松家門前的菜園租給年輕人種田,以菜...
穀東俱樂部,織夢的快樂一家人
農糧署兒童網
農業知識入口網植物圖鑑
行政院兒童e樂園
臺南市後壁區是臺灣最大的米倉,一踏進菁寮村就可看到農會倉庫彩繪崑濱伯等人的畫像,感受到「米鄉」的風土人情。崑濱伯因「無米樂」紀錄片而聲名遠播,這個明星級的稻農,還曾拿下第四屆全國優質米競賽的冠軍,成為「米王」;行政院農委會前副主委胡富雄於得獎致詞中表示,現在「無米樂」要改為「有米樂」了!已有50幾年務農經驗的崑濱伯說種稻沒有秘訣,只是勤快地巡田,得獎是靠「天公伯的幫忙」。他特別感謝農委會農試所的專家,與興農公司的技術指導,讓他改用有機栽培方式改善稻米品質,看到綠油油的稻子生長,就感到很快樂。
◎種稻半世紀 盼回第二春
日據時代,初中畢業後的崑濱伯21歲,經媒妁之言取了崑濱嫂後,就跟著父親一起耕種,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種番薯、甘蔗、稻米看天吃飯的農家生活。他的一對兒女皆出外工作,不再接續務農,兒子已婚育有二女,崑濱伯如今已升格為爺爺。
崑濱伯說40年代因為水源不足,稻米3年才輪種一次、奇貨可居,因此將所有稻米賣出換得好價錢,自己則吃番薯簽。50年代一切為反共復國大業,養百萬大軍,稻米收成上繳國庫後所剩無幾,因此農家仍然吃番薯簽;由於樂天知命,無米的日子卻依然快樂。到了70年代解嚴後,麥當勞速食文化的盛行,改變了國人的飲食習慣,使得米食人口減少,種稻的收入僅能糊口,到如今90年代加入WTO後大量進口米使得本地稻農生存更困難,崑濱伯因此接受政府輔導,加入「芳榮米廠稻米產銷專業區」的契作產銷班,創造出稻米的春天,種田種到得冠軍,還賣出10公斤米一百萬的天價。
◎改種有機米 一試告捷拿冠軍
崑濱伯照著農試所教導的方法,按部就班的操演,從選種、翻土、插秧、除草、噴藥到收成,以先進的儀器、定期追蹤稻米生長品質,製作「生產履歷表」,確實記錄施肥時間與用量,落實田間管理,才能種出優良品質的稻米。臺灣屬於亞熱帶的氣候,稻子不噴藥容易產生稻熱病,早期農民無計畫噴藥常造成農民意外中毒,崑濱伯笑呵呵的說,如今有專家的技術輔導與先進儀器監控,使得稻米粒粒飽滿結實,農民健康得到保障,消費者吃得安心,看著田間即將收成金黃飽滿的稻穗,不禁讓無米樂的崑濱伯唱出了有米樂。
◎100萬捐給臺灣米的未來
崑濱伯的10公斤冠軍米,由五角船板的老闆謝麗香出100萬的高價買下,刷新記錄。不過,崑濱伯樂天知命,認為得獎是老天賞臉、收成前的天氣特別好,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專家技術輔導,是大家的功勞,不想獨享這筆錢,決定把這筆意外之財全都捐給「無米樂基金會」,推廣臺灣有機米、良質米,協助臺灣稻農種出優良品質的稻米。現在已進入重質不重量的時代,就算貴一點只要品質好消費者也會接受,只有提升稻米的品質才有市場競爭力,相信不久的將來就可讓有機米、良質米銷到國外,實現崑濱伯的願望。
荷鋤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始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紳這首詩道盡農民耕種的辛苦,現代年輕人受不了種田的辛苦,又看不到臺灣農業的願景,紛紛往都市發展,農村種田的年齡都已近7、80歲又後繼無人。崑濱伯自嘲為「末代稻農」,希望有心人士能提出好的政策,使年輕人願意回鄉從事農業生產,讓我們的農業能永續發展,延續以農立國的優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