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每個家庭的餐桌蔬菜會因為季節、地區、喜好而有所不同,超市或傳統市場,也有各式各樣的蔬果作物,讓我們能認識這些蔬菜。但有些食材長在山林裡,隨處可見,在市場裡卻找不到,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可以吃,這些食材就是大眾俗稱的「野菜」。 ▲ 野菜就是野生的蔬菜。 野菜不是一種菜,而是可以食用的野生蔬菜。在早期臺灣漢人的飲食文化中也有野菜,例如龍葵,閩南語稱為「烏子仔菜 (oo-tsí-á-tshài)」或「烏甜仔菜 (oo-tinn-á-tshài)」,客語則稱為「烏?子 (vuˊdu ziiˋ)」。在過去貧窮的年代,路邊生長的龍葵自然成為餐桌上的料理,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飲食習慣改變,吃起來偏苦的龍葵,漸漸從餐桌上退出了。 而原住民族還有食用野菜的習慣,尤其是阿美族,對野菜可說是瞭落指掌,食用的野菜種類多達200種,其中自然也有龍葵,龍葵的阿美族語是tatukem,通常會拿來煮湯,喝起來有苦甘味;另外還有很具代表的「十心菜」,用的是植物的嫩莖,包括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鐵樹心、椰子心和臺灣海棗心等。最後一個臺灣海棗是原生植物,屬棕櫚科,生育地以海岸為主,近年因為生長環境受到破壞而逐漸減少,也較少食用了。 知道了這麼多野菜知識,Mita很好奇:「除了龍葵、十心菜以外,山林裡還有哪些常見的野菜呢?」 Mi爸說:「最廣為人知的就屬山蘇、過貓了。」 ▲ 山蘇口感很清脆。 山蘇,因為葉子以輻射狀四散生長,外型像鳥巢,所以又叫鳥巢蕨,是多年生草本蕨類。對環境並不苛求,且病蟲害少,也因此可人工栽培,產地集中在花蓮、屏東等地。一般會取用新鮮的嫩葉,和肉絲、小魚乾一起炒食,也可以汆燙或涼拌食用。 ▲ 過貓跟山蘇一樣是蕨類植物。 過貓,正式名稱為過溝菜蕨,常見於低海拔的山野、田邊、濕地或是溪流。跟山蘇一樣,是多年生草本蕨類,屬於半陰性植物。對環境要求也不苛刻,一年四季都能種植,5-10月是盛產期,7、8月產量最多。栽培地區集中在花蓮、屏東、臺東等地。 ▲ 有沒有在路邊看過野莧呢?(photo / 原住民農產業主題館) 野莧,阿美族語是Kareban,在田野、荒地或路邊都很常看到,主要以採集為主,春夏生長旺盛,是最好的採集時間。野莧的嫩莖、嫩葉和花穗都可以吃,炒食、煮湯、主粥或汆燙都可以。吃過的人,都覺得味道不輸現在莧菜呢! ▲ 沒有想到常作為景觀用的香椿樹也是可以吃的。 除此之外,香椿的嫩葉也是能吃的,有著特殊的香味,一般會做成沙拉、涼拌,或是和其他食材一起拌炒,也可以加工成茶包飲用,或是磨成調味料。不過香椿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建議料理時用沸水汆燙過一遍,並盡快吃完會比較安全喔。 ▲ Mita採野菜。 Mita說:「原來我以為的野草,說不定都是美味的野菜呢!」並興奮地表示:「下次出去踏青,我要找找看山林裡還有哪些野菜!」 Mi爸說:「當然沒問題囉!」
資料來源:原住民農產業主題館 發布日期:110-07-26
|
||
|